“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二季第四讲回顾 | 盖伊·斯坦丁:食利资本主义、不稳定无产者与基本收入

转自:中大马哲

2023年5月31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广东哲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二季第四讲在线上举办。本期主讲人为国际知名劳动经济学家盖伊·斯坦丁(Guy Standing)教授主讲“食利资本主义、不稳定无产者与基本收入”(Rentier Capitalism, the Precariat and Basic Income)。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户晓坤教授担任本次讲坛的主持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马天俊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猛教授担任评论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叶甲斌博士后与凌菲霞副研究员担任学术翻译,本次讲坛逾百名听众在线参与。

户晓坤简要介绍了本次讲坛的主讲人、评论人及讲坛流程。斯坦丁是国际知名劳动经济学家,致力于基本收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其代表性著作已被翻译成24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

斯坦丁教授

斯坦丁在报告中首先阐释了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演变过程,着重阐明了当今全球食利资本主义兴起的状况及其根源。斯坦丁指出,经济大萧条等系列事件发生在20世纪经济与社会“脱嵌”(dis-embedded)时期,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以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重新嵌入(re-embedded)社会,这一时期资本向无产阶级做出让步;20世纪70年代后,福利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严重危机,新自由主义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国际协议的达成为标志,形成了与新自由主义相悖的“全球食利资本主义”形式,越来越多的收入流向财产所有者——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所谓的知识产权,而越来越少地流向劳动者,世界各地财富不平等现象增加。

斯坦丁进一步指出,食利资本主义导致了不稳定无产者(the precariat)这一新兴大众阶级的兴起,不稳定无产者具有独特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他们拥有不稳定、不安全的劳动,在工作场所之外和劳动时间之外一样受到剥削和压迫。他们依赖微薄的、不稳定的货币工资生存,缺乏非工资性福利,并且系统地受到租息机制的剥削,持续处于债务之中。最能定义不稳定无产者的是其与国家的独特关系,他们不具有公民的权利和待遇,而沦为祈求者。在不稳定无产者下面存在一个不断增长的流氓不稳定无产者(lumpen-precariat),这一底层阶级警醒着不稳定无产者不要陷入更糟糕的生活。斯坦丁认为,不稳定无产者是21世纪的核心工人阶级,它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阶级,而不是自为的阶级。他基于不同的成长背景和政治态度,将不稳定无产者区分为“返祖者”“怀旧者”“进步者”三类,认为其中受过教育、积极寻找替代性规范的“进步者”群体,有可能成为新的进步政治先锋。

斯坦丁指出,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和大流行病越来越普遍而具有全球规模,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不断的转型时代,一个长期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在社会和经济冲击屡见不鲜的今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波及范围是不确定的,有一份工作远远不能保证人们摆脱贫困或经济不安全。斯坦丁由此强调,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旧的政策在对解决新危机都是无效的,必须采取更积极的预防措施来控制局势。有鉴于此,斯坦丁提出了基本收入的主张,即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由国家提供适度的基本收入,每月单独支付,而不考虑任何附加条件。他进一步基于正义、自由和基本安全等方面从哲学上做了简要论证。同时,在社会经济上,基本收入还可以作为自动的宏观经济稳定器。斯坦丁认为,基本收入政策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实验,其积极作用已有所体现。

马天俊教授

报告结束后,马天俊进行了评论。首先,他认为斯坦丁结合基本收入问题对不稳定无产者的阐释,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尤为宝贵。接着,他向斯坦丁请教了三个问题,第一,流氓不稳定无产者的政治性质是怎样的?第二,不稳定无产者中的“进步者”不认同资本、不认同劳工也不受虚假意识影响,这一阶级存在的客观条件是什么?第三,基本收入的尝试似乎仍然将现代国家作为预设前提,基于此,如何重新评价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叙事中关于国家消亡的观点?

吴猛教授

吴猛认为斯坦丁的工作兼具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特征,表现出对于当代社会的深刻洞见。他向斯坦丁提出了三个问题。首先,报告勾勒了资本主义演进的连续性路线图,但是否适用于包括后发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有待商榷;其次,“进步者”何以在不接受“虚假意识”影响的前提下寻求“替代性的现实”;最后,“基本收入”政策的具体方案现实性何在?

斯坦丁首先回应了马天俊的问题。他以女性孤老综合症(bag lady syndrome)为例,描述了流氓不稳定无产者流落街头的生活情景。这些无家可归、自杀等现象,对不稳定无产者构成一种恐惧式规训,并制造人们对少数群体、女性和残疾人等的仇恨敌对。接着,他指出“进步者”不仅有主观条件,而且具有受教育程度较高以及与工作分离程度较高等客观物质条件。最后,他认为“基本收入”是每个人都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削弱国家对公民干预的有效政策。现代国家仍是今天的现实,但基本收入有利于发展自由,尽管绝不是万能的。

针对吴猛的提问,斯坦丁首先肯定了每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但他强调当代学者必须意识到全球食利资本主义正在形成;其次,他再次重申了“进步者”与其工作的高度分离等客观条件,并且希望国家和政府能够重视他们的诉求,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才可能进行真正的改革;最后,他以基本收入政策曾在印度、威尔士、加拿大等多个不同国家或地区推行的经验和成果回应了这一问题。斯坦丁介绍了这一政策的积极效果,例如有利于人们长期的身心健康、改善人们特别是儿童的营养情况、学校出勤率和学校表现、促进女性的独立和解放、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力、增加社会的共同体与团结意识等。

叶甲斌博士后

凌菲霞副研究员

在问答环节中,听众踊跃提问,斯坦丁回应了其中的焦点问题。针对“基本收入是否应只给予不稳定无产者”的提问,斯坦丁强调,基本收入是每个人都应平等享有的基本权利。并且,如果只给予不稳定无产者福利,人们容易落入贫困陷阱(poverty trap),或主动或被动地陷入贫困,这无疑违背了基本收入政策的初衷。

户晓坤教授

讲坛最后,斯坦丁衷心感谢了主办方与参会人员。主持人户晓坤对本次讲坛进行总结,认为在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变化这一主题上,斯坦丁教授为中国学界提供了基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综合性研究视角和思考路径,探讨了基本收入作为解决方案的现实条件及其有效性,呈现了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期待有机会邀请斯坦丁教授莅临中山大学进行更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供稿:李霞

编辑:沈放

初审:叶甲斌

审核:户晓坤

审核发布:王丽霞

转载请注明:《中国社会分红/基本收入研究网》 浏览量:279 views